首页车型库经销商资讯 视频活动/车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链 > 正文

2022浦林创想日,看轮胎新势力如何抢C位

发布日期:2022/8/15 13:48:36
来源:盖世汽车/

8月12日,国内新能源车轮胎新锐品牌浦林举办了名为“浦林创想日”的品牌发布活动,以前所未有的“与用户玩在一起”的形式,和用户高度共鸣的内容,吸引了近450万人次观看并参与互动,引发不小的话题讨论。作为国内首个新能源车轮胎品牌的首秀,浦林将用户放到C位,把话筒交给用户,此次发布邀请用户代表与嘉宾共创、共生、共探索,开启了一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和思想碰撞,并对未来10年新能源动力带来的新交通生活大胆畅想,与用户一起发现可持续出行美好生活。这背后,是“轮胎新势力”浦林从品牌理念、产品研发、渠道服务、用户沟通维度大胆打破传统,从0到1创新的决心与信心。

4.png

把话筒交给用户 让世界看到轮胎的想象力

区别于传统品牌或产品信息发布模式,浦林创想日更像是一个与用户“玩”在一起的活动,以别开生面的云上发布会——“浦林创想日”来“致电新世界”,一个全新的连接用户的窗口就此打开。

5.png

活动邀请了浦林成山总裁车宝臻、副总裁于航,京东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陈海峰,梨视频营销中心副总裁钱婵娟在内的业内大佬,与代表年轻用户群体的“脱口秀大王”庞博,以及作为内容挑战者的B站2021百大UP主啊吗粽、作为产品挑战者的知名汽车UP主极速拍档NANA进行对话,开启了一场青年先锋π和中年实力π的PK,针对意识形态、供需视角、未来交通大胆畅想、脑力激荡。

6.png

与用户共创的浦林创想日,是浦林作为中国轮胎界的零号玩家,一次从0到1,开创电动轮胎新玩法的大胆尝试,对于行业而言是一次突破与创新,对浦林自身亦是一次挑战。未来,创想日将成为浦林长期、持续的活动,构建一个品牌和用户交流的平台,持续与用户对话沟通,让更多用户了解轮胎这一决定电动汽车表现与驾驶安全重要部件的同时,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并与用户一起共创发现,探索可持续出行美好生活。

浦林(PRINX)秉持“用可感知的科技,帮助人们探索美好生活;不为有些人,而为每一个人”的品牌理念,从创立初始就以人的需求与感受出发,透过用户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对产品的想象。从品牌到产品,所有重要环节,都把用户放在C位,做用户可感知的科技,与用户共创共生。把先进的科技落地在生活中可感知的范围之内,帮助每个新能源车用户们最大化他们的驾驶乐趣,同时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开创新能源车胎新品类 做用户可感知的人性科技

新能源车的飞速发展,对轮胎产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用户急需除传统燃油车轮胎之外的更优选择。浦林此次“致电新世界”的发布,正式开创了新能源汽车轮胎这一全新品类。在产品研发及设计上,浦林打破传统燃油车胎常规理念,坚持直击用户痛点,用可感知的科技,升级新能源汽车用户驾乘体验。

7.png

此次发布会亮相的浦林开创性GCE(Ground Contact Efficiency:即地表触达效率)电动胎研发理念,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关注。GCE以用户的感受为中心,在中国轮胎标签规定滚阻、湿滑、噪音三大性能指标的基础上,扩展为对新能源车和车主最为重要的六大指标:安全性、单充里程、厢内噪音、总里程、响应速度、驾乘舒适,并将各个指标性能均衡并最大化,为用户带来更均衡更全能,更适应中国新能源车辆用户的产品,而且同样适用于燃油车,为普通燃油车带来升级体验。

8.png

代表了部分新实用主义者的UP主啊吗粽表示,除实用性、功能性以及舒适性,外观颜值也非常重要,而浦林产品可感知的不仅仅是性能和功能,还有颜值。浦林将创新科技与工业美学完美融合,重新定义电动轮胎的美学标准,用高级的科技,做简洁均衡且具美感的产品,凭借超前的研发理念、出类拔萃的设计美学以及惊艳的外观颜值,新品一经上市就一举揽获意大利A’DESIGN AWARD奖,法国DNA设计大奖等3项国际设计大奖。

创想之后 浦林会有怎样的想象?

探索基因早已刻入浦林的DNA中,不久前,浦林正式宣告成为中国航天ASES首家官方合作轮胎品牌,携手中国技术探索的顶尖力量,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驱动,与用户一同开启电动世界新旅程。电动时代探索的想象力远不止于此,在即将登陆的浦林(PRINX)电动新世界里,将采取全新数字化的沟通方式链接用户,构建代表未来理念的“交通文化管理局”,多渠道打造便捷电动生活圈,让更多年轻用户了解轮胎这一决定电动汽车表现与驾驶安全的重要部件。同时还将首创性地采取虚拟+现实的方式,创造更多的虚拟呈现,让交流变得更加有趣。拥有虚拟IP形象的浦林品牌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轮胎,带来有趣的交通文化+概念衍生,为可持续绿色出行创造生动的内容。

9.jpg

在渠道层面,浦林也将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产品+服务”的模式,在线下渠道除了目前传统轮胎的服务门店,包括轮胎维修、安装、补胎以外,未来将开设品牌和用户深度串联、互动的门店,增设生活方式品类,进行品牌文化的输出。线上渠道也将通过官微、各个大流量平台、公众号等关键路径高频触达用户,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体验。此外,浦林与京东的战略合作,也将依托京东汽车线上线下的服务生态,及浦林成山在品牌、产品、渠道、数字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合力,进一步拓展用户服务场景,共同为新能源车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浦林(PRINX)是浦林成山布局新能源车轮胎赛道的一项重要举措,品牌定位“为电动时代而生”,全面聚焦高性能新能源车轮胎研发,针对目标用户进行全方位的焕新升级,无论是品牌使命还是品牌愿景和价值观,无不体现了深刻的用户思维和Z世代的格调。浦林成山以战略为引,品牌为媒,产品为核,从研发创新、品牌焕新、消费洞察等层面,带来全方位充满活力和未来感的现代轮胎用户思维“新玩法”。通过一系列新举措的势能积累,未来浦林将与用户共同创造出什么样的新世界,带来什么超乎想象的产品和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拜登签署芯片法案,“脱钩中国”影响几何_余姚汽车网
首页车型库经销商资讯 视频活动/车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链 > 正文

拜登签署芯片法案,“脱钩中国”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2022/8/15 13:48:49
来源:盖世汽车/

持续数月之后,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靴子终于落地。

美东时间8月9日10点,美国总统拜登现身白宫玫瑰园。在一众半导体产业CEO的注视下,在不断咳嗽中完成讲话并签署了《2022芯片和科学法案》。

按照白宫此前的声明,法案将提供5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8亿元)的资金补贴美国半导体产业;还将向在美国投资半导体工厂的企业提供25%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相关刺激政策涉及的总金额将达8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54亿元)。

与中国有关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得补贴的企业将被禁止在中国或任何其他令其担忧的外国进行“重大交易”,包括禁止受益公司10年内在中国扩大生产和投资比28纳米更先进的芯片。

中国28纳米以下制程芯片受限

法案核心是“在美国投资,在美国研发,在美国制造”。

据BBC消息,527亿美元中390亿美元用于鼓励芯片生产,110亿美元用于补贴芯片研发;20亿美元用于汽车和国防系统使用的传统芯片;5亿美元支持建设半导体供应链、2亿美元用于培养半导体行业人才。此外,向投资半导体制造业的企业提供25%的税收抵免。

法案规定,接受联邦补贴的公司在未来10年内将被限制在中国或任何其他令其担忧的外国进行任何“重大交易”。其中具体提及了禁止受益公司10年内在中国扩大生产和投资比28纳米更先进的芯片。

尽管 28 纳米芯片比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芯片落后几代,但仍广泛用于汽车和智能手机中。

例外规定是,如果芯片制造商的投资目的是保护在中国现有的重大商业利益,那么可能允许他们继续在中国投资。但这些例外只适用于扩大现有工厂设施,而且只适用于“传统半导体”。

目前全球约80%的芯片在亚洲制造,有12%的芯片是在美国制造,而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为37%。根据咨询公司贝恩的数据估算,要将美国芯片产能提升5%至10%,大约需要400亿美元。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法案并不能完全缓解供应链问题导致的持续芯片短缺问题,新的生产线建立需要数年时间,没有人能在数月内建立一个晶圆厂,生产和运营成本也将推高“美国造”的芯片价格。

此外,由于芯片制造设施与流程非常复杂,依赖从材料到化学品、从软件到测试设备的全球供应链。这些技术涉及数百种原材料、特殊气体和金属、易耗件等,芯片制造厂商也很难把控整个供应链。

法案另授权拨款约200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各领域的科研创新。

华泰证券认为,法案将促进半导体制造回流美国,晶圆代工的产能区域化分布趋势加速。招商证券认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割裂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有望加速,巨大的产能缺口也意味着晶圆厂巨大的资本开支,建议关注半导体国产设备厂商。

短期阵痛有限,影响不只中国

目前全球芯片短缺问题仍然严重。通用汽车上个月表示,公司有近10万辆汽车由于芯片和其他零件的短缺而无法完整组装。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分会常务董事哈里森认为,人工智能、金融、通信、汽车、医疗、农业、能源和网络安全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依赖半导体芯片,这些行业都会受到法案的影响。

长期关注科技、互联网产品、金融、消费等领域的云九资本执行董事沈文杰告诉第一电动,法案主要影响企业在中国的扩产问题,但这个影响是有限的。“但不得不注意的一个趋势是,美国把半导体产业回迁,还会涉及人才、产业链条等等,这所影响的其实不仅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也都会涉及。对中国来说,除了尽快把自己的产业扶持起来外,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沈文杰表示,对中国来说,短期阵痛会有,但长期趋势不会变,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业内担心,接受美国芯片法案补贴的企业未来10年内,如果想要在美国之外的地方进行产能扩张将会受限,这可能会改变芯片厂商未来的战略。

在此前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月28日表示,中美科技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利益和人类共同进步,限制“脱钩”只会损人害己。商务部新闻发言人29日表示,法案是典型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将会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将关注法案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必要时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央视新闻评论称,一些先进芯片的生产包括1000多个工序,需要超过70次跨境合作来完成。美国政客人为推动“脱钩断链”,显然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环球网社评表示,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来说,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法案负面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将激发中国自主创新的更强爆发力和动力。

目前,台积电在南京拥有16纳米和28纳米的芯片制造工厂;三星在西安拥有存储芯片制造工厂;SK海士力在无锡和大连拥有存储芯片制造工厂;英特尔和美光也都在中国拥有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

有分析指出,法案表面上是为了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实际上是把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的高利润生产能力,向美国转移。

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柱认为,中国应在不同领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除了在在科技创新领域自强自立外,还应优先发展至关重要的“杀手锏”技术,提高相关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适时更新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增加与欧美国家谈判的筹码。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翁冠星提醒,中国芯片企业在国际交往中要注重合同的订立,避免掉入合约陷阱。同时法律部门要利用现有规定,为企业提供贸易救济方面的法律保障,阻断外国法律不适当的长臂管辖。

彭博社数据显示,在过去四个季度中,每个季度里世界上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行业公司有19家来自中国,而去年同期的这一数据为8家。

中国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近期发表的文章认为,中国每年进口的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场的60%以上,在中国研发生产芯片的效率高、成本低、能力强。同样一座晶圆厂,在美国的建设时间要比中国多一年半以上,建设成本至少增加1/3,以后每年的运营和生产成本也要增加30%。

芯片股集体大跌,7月CPI是市场走向关键

法案没有阻止美股半导体走低的势头,当天,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英特尔、AMD等芯片股领跌。费城半导体指数收盘大跌4.6%,连跌三日至7月26日以来新低。

截至8月10日收盘,英特尔跌2.4%,创2017年9月来最低;AMD跌超4%,回吐7月29日来涨幅;前一交易日跌超6%的英伟达再跌4%,回吐7月27日来涨幅;美光科技跌3.7%至一个月新低。

分析称,芯片股集体“跳水”的直接原因是两大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和美光科技先后下调了业绩预期。8月8日,英伟达报告显示,公司第二财季(4至7月)的营收预期仅为67亿美元,低于5月给出的81亿美元指引。来自游戏芯片方面的营收环比下降44%,同比下降33%。

受此影响,英伟达市值一夜蒸发约300亿美元。美光科技次日表示,预计当季收入将位于甚至不及此前预测的低端区间。

AMD、SK海力士和西部数据等公司近来均对未来展望发表了悲观预期。美股财报季开启以来,多家半导体板块公司曾发布业绩预警,包括英特尔都下调了全年业绩指引。

分析指出,《芯片和科学法案》无疑对美国公司是一个利好,但是这则消息的利好早已在先前通过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表决时被消化。除此以外,这些半导体公司的业绩轻则表现疲弱,重则可能暴雷。

沈文杰认为,芯片股下跌主要是英伟达等财报“难看”,但细分拆解的话,比如英伟达主要是个人需求的下滑,前期疫情居家游戏、区块链挖矿、元宇宙应用等把显卡价格炒得过高,让这种非内生的增长导致周期错配。但其数据中心和汽车业务还是增加的,这是消费类市场正常的周期变化。

此外,通胀飙升和俄乌冲突等因素打压了市场需求,使供应端障碍进一步恶化,让整个行业承压。美国投顾平台Oanda高级市场分析师爱德华·莫亚认为,(芯片行业)似乎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具有挑战性的市场。

本月以来,纳斯达克100指数成分股当中,累计跌幅最大的10只股票中有7只是芯片股。今年以来,半导体指数已累计下跌27%,而同期纳斯达克100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0%和14%。

美国劳工部将于10日公布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报告,这可能为美联储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走向设定预期,是利率前景和市场方向的关键,说明熊市是否真的已经过去,通胀是市场的头号关注点。

《芯片和科学法案》的签署是美国对中国又一“卡脖子”的举动,对中国芯片行业和相关企业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前期早有预期和准备,其影响或在可控范围之内,放在芯片行业承压和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法案效果如何更值得推敲。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这更是一次难得的提升国产化率,加速上车的机会。